2004年8月19日,星期四(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浙江法制报精彩推荐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谁来教他们面对城里的车来车往
法律意识淡薄成为外来务工者冤死车轮“主凶”
本报记者 汪嘉林/文 王志浩/摄 实习生 杨利芬 通讯员 胡向阳

  “我省上半年日均发生车祸118起。1~6月全省共发生交通事故21349起,死亡3118人。其中,来自农村的外来务工者为1055人,占死亡人数的34%。”这是记者于7月14日从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获悉的消息。
    为什么外来务工者成了城市中主要的“车下冤魂”?省交管局一位副局长这样解释:“交通法规意识淡薄成了主要杀手。”
    
  到杭州才两天就撞成了“植物人”
  一直以来,杭州都是外出打工者眼中的“风水宝地”。现在还躺在病床上一动都不能动的林梅凤(化名),当初也是抱着这样的念头走出农村老家来到杭州的。
    7月17日,记者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见到了这位被医生“判定”将终身卧床的外来妹。由于刚刚苏醒不久,林梅凤的口齿还很不清晰,丈夫王某成了她与记者交流的“翻译官”。
    “梅凤运气真是不好,来这儿才两天就变成这个样子,已经躺了大半年了。”林梅凤的丈夫看着窗外烈日下微微颤抖的树枝,显得万分无奈。
    由于没钱买茶叶,王某给记者倒了杯白开水,接着便讲起了那桩“运气不好”的交通事故。
    林梅凤的老家在一个苏北小山村,一家人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世无争。也因此,林梅凤对外面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丈夫王某从外出打工的同乡人口中得知了大城市的繁华与美好,与妻子商量后,便举家迁来了杭州。
    刚走出杭州火车站,一股浓烈的“城市味”让夫妇俩兴奋不已,但很快,他们便对自己随身的粗布棉衣、编织袋自惭形秽起来。
    “要想在这儿过得好,赚钱是最要紧的。”他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也努力实践起来。
    到杭州的第二天,林梅凤找到了一份送牛奶的工作。“当时是很激动的,老乡说,如果送得好,一个月有两三千块呢。”王某当即便给林梅凤买了辆二手自行车。
    上班第一天,林梅凤的主要任务是熟悉线路,由师傅带着还算比较顺利。第二天,林梅凤便带着牛奶独自上路了。“那天天气格外冷,当时我还真有点不放心,问她要不要我陪着一起去。但她坚决拒绝。我哪里会晓得,她第一次外出工作就出了事……”
    这时,躺在床上的林梅凤似乎想说些什么,王某连忙把耳朵附在了她嘴边。“再说一边,再说一边……”王某费了很大的劲儿才勉强听清了妻子的话。原来,林梅凤对那天发生的车祸仍然记忆犹新,刚才王某的描述激起了她心中的恐怖。
    凌晨两三点,秋涛路上很冷清,偶尔几辆汽车呼啸而过。“这种样子就和我们以前县城里差不多。”林梅凤把自行车骑得飞快,从右边的车道一下子转入了左边的车道,穿马路也是不假思索地冲了过去。
    牛奶一包包投递出去,不知不觉已是早晨5点多,初春的杭州天色仍然一片昏暗,路上车辆却多了起来。林梅凤并没有发现这一变化,仍然骑着车在路上“横冲直撞”。
    对街的点心摊开了,林梅凤也感到了饥饿,她在路边停好自行车,翻过隔离带向对街匆匆跑去。就在这时,一辆汽车飞驰而来,当司机发现林梅凤时,刹车已来不及。
    尽管司机将刹车一下子踩到了底,但还是撞上了;尽管林梅凤立即被送往医院抢救,但还是落得现在这个样子。
    也许林梅凤的下半辈子都要在床上度过,但她丈夫仍坚持认为原因是“运气不佳”,似乎与年初没去祖庙上香有关。
    “会不会是林梅凤这样翻越隔离带横穿马路造成交通事故的呢?”记者问王某。
    “以前我们都是这样走的啊,到前面一个岔路口(有人行横道线的地方)再转过去,不是走冤枉路吗?嗨,一人一福,这都是天定的,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啊。”
    记者采访时,当初雇佣林梅凤的牛奶厂也来人看望她。这个姓赵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员工出了车祸,我们企业压力也很大,半年时间光医药费我们就出了20多万。其实当初她来应聘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她刚到杭州,没有任何工作经验。要是能给这些外来务工者搞点培训什么的,也许就不会出这种事了。现在后悔都来不及啊!”
    
  开车的、管理的都有点“头痛”
    金建国是个有20多年驾龄的老驾驶员,开了10年出租车。他说:“我看到那些在马路上悠悠荡荡的外来务工者,总会放慢车速,与他们保持距离。惹不起啊!不是我瞧不起人,他们的交通安全意识的确非常淡薄——想到转弯,就突然‘唰’地一下窜出来。”
    金师傅说他曾经“吃过亏的”:去年在一个十字路口,前行绿灯亮起,金师傅刚踩下油门缓缓启动,“忽然从旁边车道上停着的两辆公交车夹缝处窜出一个骑车的人来,自行车后面还挂着各种工具,看上去像是装空调的”。虽然汽车刚启动,但巨大的冲击力还是把这个外来务工者撞倒在地。“我敢说,任何一个司机在这种情况下都来不及反应的。在公交车道的外侧是隔离带,这个人能从这里骑着车冲出来,说明他一开始走的就是机动车道。”
    蒋定军,杭州市交警支队西湖大队二中队民警,他所在的松木场岗亭是杭州交通最繁忙的地段之一。近日,记者就外来务工人员的交通安全问题电话采访了他。“说实在的,我看到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也有点头痛,在他们的脑子里好像没有交通安全这根弦。”他告诉记者,平时执勤中也总会看到几名外来务工者谈笑
    着跨过绿化隔离带,穿过车流向十字路口的对角跑去。“其实这几个人我已经很眼熟了。我也知道,说服教育未必管用,但真要处罚他们,又于心不忍,他们在这么个陌生的城市里生存也不容易啊!”
    日前,玉环县交警部门进行了一次“外来员工交通安全问题调查”,调查报告中提到,“车祸已经成了外来员工的最大杀手”。据玉环交警部门分析,“由于外来员工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内地,交通不发达,长期缺乏交通安全常识教育,对交通环境、交通危险认知水平低,对汽车的反应能力、判断力、自我保护能力差,是导致在车祸中丧生的最大原因”。此外,很多外来员工不明白交通标志的含义,而且对汽车的危险性了解较少,比如闯红灯时误认为车辆都会相让,完全不懂由于制动和惯性的原因,车辆不一定刹得住。
    
  技能培训之外还需法律培训
    饶胜虎来自云南,目前在杭州市政集团有限公司德胜快速路工程第二工区轻工班做焊工,19岁那年只身来到杭州。他从小生活在农村,那里不像城市这样繁华,交通也没有城市这样拥挤。虽然上小学时老师教过“红灯停、绿灯行”,但第一次站在城里的大马路边、面对车来车往时,他还是胆怯了。
    “大多数务工人员来自偏远农村,以前的生活环境遇不到这么多问题,法制意识、安全意识也就相对淡薄,不少行为就和城市格格不入。为了能让他们跟得上这个城市的发展,我们专门成立了‘外来务工者学校’,意在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安全意识,提高他们在城里的生存能力,使他们真正融入这个城市。”杭州市政集团有限公司安全文明施工处主任徐步宽向记者介绍。
    目前,杭州市政集团有限公司德胜快速路工程项目部有400名工人,都像饶胜虎那样来自偏远农村,对交通法规只是略知一二。“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在7月10日专门请了江干交警中队的民警来给他们讲授交通安全知识。”
    通过交警生动的讲解,外来务工者们增强了交通法规意识。记者问饶胜虎:“如果现在你看到绿灯已经亮了,但别人还没有前进的话,你还会像以前那样犹豫不前吗?”“不会了,即使别人不走我也能确定自己是符合交通规则的,不会怀疑是自己弄错了。不过,假如这时候前面有交警对我做停止前进的手势,我会照交警的指导来行走。”
    饶胜虎告诉记者,他对交警列举的那些违法违规酿成的事故印象特别深。“前几天有几个老乡到杭州来打工,我给他们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毕竟这儿的社会环境要复杂得多,规则也多得多。”
    “一传十,十传百,这也是我们创办外来务工者学校的初衷之一。我们公司下面有这么多工人,让每个人都来上课也不现实,通过这种‘老乡帮老乡’的方式,用他们之间最能理解的话语去影响别人,就能提高全体外来务工人员的素质。”徐步宽说。
    
  交通安全意识需要潜移默化    
    “外来务工者的法律意识淡薄、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已经不是某个部门或单位能解决的问题,而成了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王坤这样认为。
    浙江省总工会建设建材工会副主席王志新则认为用人单位是个关键因素:“他们每天和外来务工人员接触,把这些单位都发动起来了,那么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命丧车轮的惨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王志新认为,交警部门或其他职能部门不可能每天和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交流,即使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也是一时的事情。“而这一时的法制教育对于那些从偏远地区来的外来务工人员在以前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要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只有在平时从小事入手,关心他们的生活,从而对他们进行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法制教育,才能从本质上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自身素质。
    “在我们工会成员中也有不少是外来务工人员,一些人刚进城时由于生活环境差,社会地位低,对城市中的规则有时会有抵触情绪,而这种抵触情绪直接表现出来的就是故意违反规定。”王志新坦言,目前在我省建筑领域像杭州市政集团公司这样的做法并不多见,有些企业一味强调生产,而忽视了外来务工人员本身素质较低这一客观现实,不重视对他们的培训。“我们现在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安全生产问题抓得很紧,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行路安全也是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一环。”